中国什么时候开始不能上外网?

Rate this post

中国从1990年代末开始实施互联网内容的审查制度,被称为“防火长城”(Great Firewall)。这个系统能够阻止和限制访问国外的某些网站和资源,尤其是从2000年起,这种网络封锁措施开始更加系统化和广泛。

中国互联网封锁的起源

互联网审查的初步实施

  • 早期措施:中国政府在1990年代初期互联网初步普及时,就开始实施内容监控,目的是防止政治敏感信息的传播。
  • 管理机构的设立:1997年,中国成立了国家信息安全评估中心,标志着对互联网内容正式的、系统化管理的开始。
  • 法律框架的构建:1998年,中国发布了首个互联网内容管理的法律文件,对可上网内容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限制。

“防火长城”的建立

  • 技术发展:2000年,中国开始构建称为“防火长城”(Great Firewall)的互联网审查和封锁系统,这是一个国家级的网络审查技术方案。
  • 封锁功能:该系统利用关键词过滤、IP封锁、DNS篡改和URL过滤等多种技术手段,阻止对外部网站的访问,尤其是那些含有政治敏感内容的外国网站。
  • 影响范围:随着技术的完善,几乎所有通过中国大陆访问国际互联网的流量都必须通过这一封锁系统,形成了对信息进出的严格控制。

中国互联网封锁的关键时刻

重要政治事件与互联网控制

  • 天安门事件后果:1989年天安门广场事件后,中国政府意识到信息控制的重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后续互联网审查制度的建立。
  • 2008年奥运会: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中国加强了对互联网的控制,以维护国家形象和社会稳定,这期间多个外国网站被暂时或永久屏蔽。
  • 每年的“两会”期间:中国每年的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两会)期间,互联网监控和控制活动会显著增加,以防止敏感话题和不利信息的流传。

技术升级与审查强化

  • 动态封锁技术的应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国不断升级审查技术,如实施动态封锁和即时内容审查,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网络环境。
  • 2010年“金盾工程”全面实施:这一年标志着“防火长城”的全面升级,增加了包括深度包检测(DPI)、关键词过滤和实时内容监控在内的多种封锁和审查机制。
  • 社交媒体与即时通讯的控制:随着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应用的普及,中国政府加强了对这些平台的监控,例如通过要求实名注册和审查在内的措施,以控制和限制信息的自由流通。

中国与全球互联网的断连

具体封锁措施的实施过程

  • IP地址封锁:中国的审查体系通过封锁特定的IP地址来阻止用户访问国外网站,尤其是那些承载政治敏感内容的网站。
  • 关键词过滤:通过在各级ISP安装的过滤系统,审查系统能自动识别并屏蔽含有预设敏感关键词的数据包,这包括电子邮件、社交媒体帖子及网页内容。
  • DNS污染:当用户尝试访问某些国外网站时,DNS响应会被故意返回错误的IP地址,从而使用户无法访问目标网站。

对国际交流的影响

  • 科研与教育障碍:封锁外国的学术资源和社交平台给学术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带来了障碍,影响了中国学者和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机会。
  • 商业交流受限:互联网封锁限制了国外公司与中国市场的互动,同时也为在中国运营的国际企业带来了额外的通讯和数据交换成本。
  • 文化交流减少:由于对多种国际新闻源、文化内容及社交平台的封锁,普通公众获取外国文化和新闻的渠道受限,影响了文化多样性的传播和接受。

互联网审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社会舆论与信息控制

  • 舆论引导:通过控制和审查网络信息,政府能够引导公众舆论,尤其在重大社会政治事件中,确保信息传播符合政策导向。
  • 减少异见声音:审查机制有效地限制了异见人士在网络上的活动,通过屏蔽、删除反对意见或批评政府的内容,减少了这些声音的公共可见性。
  • 公众认知的局限:长期的信息控制和审查可能导致公众对某些国内外事件的了解不全面,影响公众的意见形成和决策判断。

经济发展与技术自主性

  • 推动本土企业发展:封锁国外互联网服务如GoogleFacebook等,促进了阿里巴巴、腾讯等本土互联网企业的成长,形成了独立的互联网生态系统。
  • 技术自主创新:为应对外部技术封锁和审查要求,中国加大了对本土技术研发的投资,推动了包括网络安全技术在内的自主创新。
  • 对外贸易挑战:互联网审查对国际数据流动和跨境电商等业务造成影响,为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设置了障碍,同时也给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带来了额外挑战。

法律和政策背景

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1997年,这部法规标志着中国互联网审查制度的正式开始,明确了对互联网信息的审查和控制。
  •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2006年实施,进一步加强了对互联网上作品的版权保护,同时也被用于网上信息的内容控制。
  • 《网络安全法》:2017年起施行,这部法律不仅强调个人信息保护,也加强了国家对互联网安全和数据流动的总体控制。

政策执行与公众反应

  • 执行力度与监管:政府通过不断加强的技术手段和严格的监管机制来执行这些政策,包括对互联网公司的审查和必要时的惩罚。
  • 公众的接受程度:尽管有部分公众对互联网审查持批评态度,但许多人对这种控制表示理解或接受,认为这是保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必要措施。
  • 反应与适应:互联网用户学会使用各种技术手段如VPN绕过审查,显示了公众对自由信息获取的需求和对审查政策的间接反应。

中国网民的应对策略

翻墙技术的使用

  • VPN服务:许多中国网民使用VPN(虚拟私人网络)服务来访问被阻止的外国网站,如Google、YouTube和Facebook等,这种方法通过加密他们的网络连接来隐藏其网络活动。
  • Tor网络:Tor网络提供了匿名浏览功能,允许用户绕过网络审查。它通过全球志愿者运营的服务器网络分散用户的互联网流量,增加追踪个别用户的难度。
  • Shadowsocks:Shadowsocks是一个开源的代理工具,比传统VPN更难被检测。它是特别为绕过GFW(Great Firewall)设计的,因此在中国用户中非常流行。

信息获取的替代方式

  • 国内替代服务:对于一些国际服务如Google搜索、Twitter等,中国网民常常使用国内的替代品,如使用百度代替Google,微博代替Twitter。
  • 私人网络圈子:中国网民经常在微信等社交平台上建立私人群组,通过这些相对封闭的社交网络圈子分享和传播信息。
  • 海外代购信息:对于那些需要访问国外资源但又不能直接访问的用户,他们可能会依赖于海外的朋友或代购服务来获取需要的信息或物品,这种方式在学术和专业领域中尤为常见。

中国互联网审查的目的是什么?

中国的互联网审查主要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防止通过互联网传播对国家有害的信息和保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中国网民如何访问被封锁的外网内容?

中国网民常用VPN、Tor网络以及Shadowsocks等工具来绕过“防火长城”,这些工具可以帮助他们加密网络数据,隐藏真实IP地址,从而访问全球互联网内容。

中国的互联网审查对全球有何影响?

中国的互联网审查限制了全球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同时也影响了全球信息的自由流通。此外,它还促使其他国家考虑类似的网络控制措施,可能对全球互联网自由产生长远影响。
滚动至顶部